“科技评估师”第28期培训班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1/11/11 新闻动态 浏览次数:2490
“2021年9月22日至9月24日,我院采取线下+线上同步模式顺利开展了第28期科技评估师培训班活动,培训班落实中央《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以“标准化评价体系”推动现代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科技评估师”第二十八期培训班圆满结束了。
本期培训班专门为了满足中央“三评”意见的要求,为加快我国第三方标准化评价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为促进并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能发挥提供重要的保障,特地将原来中级班的人才与机构标准化评价的课程内容植入到了初级班的课程。以满足社会各界对“三评”业务能力提升的需要、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对“三评”服务的需要。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政、产、学、研、介(科技服务机构、律师、会计师)、金(金融机构)、人(科技人员)、军”八大市场主体。”
本次培训班由全国项目管理标准化委员会(TC343)委员与中国科技成果评估与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何小敏、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院长巨龙、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副院长于建军和评估部主任王春芳担任主讲授课教师。
本次培训班集中网络授课两天时间,主要研讨“项目评价三张表、人才评价三张表、机构评价三张表”,旨在解决目前社会的“痛点”问题。与世界一流创新型国家的科技管理水平相比较,我们的主要差距就体现在标准化的程度上。
这个培训课程提供了两个思路。一是向门捷列夫学习;1869年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让成千上万种物体变成108个元素的组合,从此问题变简单。编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管理元素周期表》,让成千上万种管理理论变成171个工具的组合;这就是用元素提升“结构化数据”;二是向牛顿学习;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让成千上万种哲学观点变成一组公式,从此争论渐息。通过编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数学原理》,以结构化模型提升“结构化数据”,以定量计量分析形成结构化数据推动评价标准化。
第一堂课讲授“标准化评价体系”。主要是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放管服”提供方法和工具。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指标体系+统计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政策体系”六大工具体系。其中,科技服务业可以解决前五大体系的供给问题,政府只需要解决政策体系供给的问题。最大作用是: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人才、机构”的评价体系与指标体系,解决操作方法与工具缺失的问题。
第二堂课讲授“项目标准化评价”。根据GB/T22900-2009《科技项目评价通则》,创建了“工作分解结构表(WBS表)、质量成本进度表(QCD表)、项目风险控制表(RCI表)”三张表,将所有的科技成果(不论专业、技术领域、应用行业)划分为16种组成元素,让科技评价进入标准化时代,试点九年来一直在逐步完善。任何一个技术创新项目,都可以通过三张表实现标准化评价。三张表能够解决高质量发展阶段看“量、质、效、短板、软肋、弱项、不平衡、不充分、不出力”的现实问题。
第三堂课讲授“人才标准化评价”。根据中发[2016]35号《关于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的若干意见》,创建了“激约匹配表(ICM)、技术评级表(TIL)、按知分配表(AKD)”三张表。任何一个技术创新人才,都可以通过三张表实现标准化评价。三张表能够解决“隐性技术显性化、显性技术软件化、软件技术交易化、交易技术知本化”的问题。
第四堂课是讲授“组织标准化评价”。根据GB/T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构建了“制度指标体系(IVA)、技术指标体系(TVA)、经济指标体系(EVA)”三套指标体系。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机构,都可以通过三张表实现标准化评价。这三张表适用于“事前、事中、事后”、“第一、二、三方”单独评价和“会诊”,其评价结果可以让统计、考核、排序、分配更智慧。三张表能够解决“用留人的办法留技术、肥水不流外人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肉烂在锅里”的现实问题。
在课程结束后,参与本次学习的同学积极参加了本次培训的考试并以优秀成绩考核通过。在考试结束后各位同学也积极完成课后的模拟评估训练作业,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积极与老师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到的知识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将科技标准化的评估方式与方法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带给学员在工作中“量、质、效”的实质提升。
此次培训不仅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交流互动的平台,更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创新管理、科研项目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业务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具有科技标准化评价能力的创新型科研项目管理人才。宣传推广了科技评价标准化工作,有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推动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科技评估师培训班欢迎更多的人报名参加学习!